“彩电王”变形:日立在中国还有很长路要走
日立制作所执行役会长兼CEO中西宏明的语调自信饱满,他的介绍中,仿佛日立集团已经脱离困境,走在金色大道上。
在日立规划中,集团在中国的业绩到2015年要比2013年度增长13.6%,并实现763亿人民币以上的收入。6月9日,日立对外通报的财年统计中,2013年度中国业绩为671亿人民币。
两年的冲刺时间,转型、亦或还处于转型中的日立能实现既定目标吗?
当一个中国人眼中早已具型的“彩电王”逐渐淡出视线时,其转型或许才刚刚开始。作为医疗、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生产兼解决方案提供商,在中国市场,日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转型
公开数据显示,2013年度,日立集团总业绩收入达到6010亿人民币,利润率(EBIT息税前利润率,下同)达6%。中西宏明称,集团内部预计2014年度利润率实现5.5%,业绩达到5875亿人民币;2015年度再实现7%的利润率,业绩达到6250亿人民币。
这样动荡的一条业绩增长曲线,或许印证了这家刚刚脱离经济困境的企业正努力求稳。
作为日立集团在海外最大的市场,中国市场份额几乎占到了其全球合并销售额的11%。据中西宏明透露,中国市场13.6%的销售额增幅将主要依靠医疗健康、基础设施、能源、信息通信、高性能材料等项目的发展。
在中国人的记忆中,对日立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彩电业。但事实上,日立集团在电力、社会产业设备、铁道等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,另外在IT信息处理领域也掌握尖端技术。
在医疗健康领域,日立提供的健康管理模式已在全球推广,癌症的最高端技术——粒子束治疗系统也正在进入中国,铁路基础设施方面也早与一家中国企业合作在西安生产铁路设备。
中国是海外巨头争夺的市场,但在日立制作所执行役常务、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看来,日立已然是胜出的一方,他说“光看中国(市场),我们的销售额现在已经超过1万亿日元,而根据我们了解的公开信息,GE和西门子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。”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,日立品牌开始进入中国视野。
当中国只能生产黑白电视时,福建省进口了10万台日立彩色电视机,迅速销售一空。
随后,日立与中国达成协议,在福建合资建设一家彩电工厂,日立出技术、设备,中方出厂房、辅助设备。
彩电大王在中国老百姓的意识里诞生。
而光阴如梭,当一个行业利润越来越薄、业绩连续下滑、利润增长乏力时,对于一个企业来说,放弃、转身高利润领域,几乎是唯一的救赎之路。
如此,日立从2009年起逐步淡出中国电视业务,集团大方针开始主力转战医疗健康、铁路、电力设备、信息通信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。
而在6月9日的中国财报发布中,日立已将自己定位为医疗、基础设施等多领域的生产兼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反观日立全球财报,在过去10年中,部分年份的利润率非常低,其中营业利润率最低的年份——2008年度为1.3%,而这一年是日立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年份。